【導讀】小說作為一種繪畫──談班維爾的《大海》/耿一偉
基本上,《大海》的故事非常簡單。一名年邁的藝術史家麥克斯‧莫登,在老婆安娜(Anna)得癌症過世後不久,回到童年渡過暑假的濱海小村巴里少(Ballyless),住在當年曾是度假別墅的雪松居,於那裡回憶過往的點點滴滴。五十年前,他在那裡碰到同樣來度假的葛雷斯(Grace)一家,結識了異卵雙胞胎的姊弟麥爾斯(Myles)與克蘿伊(Chloe),以及他們的父親卡羅(Carlo)和母親康妮(Connie),還有家庭教師羅絲(Rose)。麥克斯原本暗戀葛雷斯太太,最後卻和克蘿伊在一起。因此,小說向讀者湧來的第一道波浪,即是在呈現這段過程。
但是還有另外一道大浪,在小說中洶湧浮現,那是主角回憶和太太從認識、結婚、到她得癌症的過程。而且,這兩道波浪會互相交疊。在閱讀過程中,經常在沒有任何提示下,於文字間奮力游泳的讀者,一個不小心,就會被這一波回憶沖到另一波回憶裡。只是一波未平,一波又起,第三道大浪還在後面等著。那就是麥克斯住在雪松居的當下,與管理人瓦瓦索小姐(Vavasour)和上校房客的相處點滴,偶而還夾帶著和女兒克蕾兒(Claire)的互動情節。
海不但是故事背景,也是文學主題與書寫技巧。最後關鍵的外海游泳,將會為這部原本看似平淡的追憶逝水年華,達到猶如偵探小說般的驚奇結局,使得讀者享受到長途游泳後的一種快感。唯有讀到小說結束的那一刻,我們才終於完全融入大海。因為小說最後一句話:「這時一個護士出來找我,我於是轉身跟著她走進去,感覺彷彿又走進了那片海。」也是在描述讀者心境。結局揭曉後,我們都會不由自主地想再重新讀一遍小說,品味作者的精心布局,享受這片一切歸於寧靜的《大海》。
藝術的主題在《大海》中若隱若現,是推動書寫的暗潮。我們閱讀《大海》的感覺,就像是在看一幅畫的形成。班維爾以文字作為顏料,一筆筆地以塗抹這部小說,有時這邊加點顏色,有時那邊畫點線條。一開始,我們可能不太清楚整個布局,可是隨著閱讀的過程,畫面越來越清楚,許多先前的疑惑,都會逐一解開。
波納爾向來以日常生活作為他繪畫的題材。如同小說中提到的,即使波納爾妻子死後,他還是在畫她畫了好幾年,關於她在泡澡的系列畫。於是繪畫和回憶在《大海》中,成為互相呼應的主題。所以麥克斯在回憶羅絲時,他說:「那年夏天那幅被鹽分漂洗得褪了色的三聯畫中有三個人物,說來奇怪,這三人之中,她是在我記憶之牆上刻畫得最清晰的。」
當麥克斯追憶往事時,他總是透過藝術的眼光在觀賞。例如洛可可畫家提也波洛(Tiepolo)成為他對第一次和女兒返回雪松居時,對天氣感受的形容(第五十四頁);未來岳父的家中擺滿畫作(第一○二頁);他將克蘿伊的外表和波納爾的一幅畫做比較(第一三○頁);或把一場暴風雨感受為華格納的《尼貝龍指環》(第一七一頁)……等。
可是回到殘酷的現實,藝術對初戀的美化,馬上就被攝影的紀實所曝光。在小說中,班維爾透過描述安娜對攝影興趣,巧妙地建構了這個對比。安娜罹患癌症時所拍的照片,是她在醫院病房裡見到的真實人生,是病患的各種醜態。不過安娜勇於面對這個現實世界,甚至藉著攝影控訴命運的不公。
班維爾精心雕琢了繪畫與攝影在隱喻上的反差,勾勒出角色神韻。所以他安排麥克斯討厭攝影,甚至讓安娜拍了麥克斯的照片。攝影真實捕捉的結果,反而讓麥克斯感受到自我在想像與現實中的差異,以至於他覺得「照片中的我好像在正準備逃跑之際被抓住攔了下來……」(第一六○頁)
結論
班維爾的故鄉是都柏林附近的海港小城威克斯福(Wexford),《大海》的諸多細節,即是來自他的童年經驗。對此他表示:「我們都需要給自己創造出一個生活的模子,於是我們吸收了自己在幼年時的經歷,然後便開展對生活的想像。」小說作為一門想像的藝術,是讓我們重新學習看自己與世界的方式。閱讀《大海》的過程,就是一個讀者學習調整自己眼光,透過想像力重新體驗生活的歷程。小說的藝術教導我們可以像波納爾一般,在平凡中看見奇蹟。這也是《大海》的精采之處,其實它是再平凡不過的散文故事。可是透過班維爾的妙筆,看似平靜大海在想像力的照耀下,變得閃閃發亮。忽然間,水面躍出一尾精采的結局,讓所有人都回味無窮。
海,是神祕的。想像力,也是如此。
http://www.sudu.cc/front/bin/ftdetail.phtml?Part=INV002&Seq=53655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